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机关事务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伴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机关事务干部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发展驱动着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数字机关事务形态转变,协作性公共治理和融合网络社会秩序得到重塑,由此对机关事务干部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素养: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中的干部能力需求
——从技术到人才:机关事务数字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数字技术是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却贯穿转型过程始终,技术引入、操作、更新、维护等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可以说,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始于技术,但不会仅停留于技术本身,从技术到人才既是应然又是必然。机关事务数字化人本层次的变化与发展,是实现人与技术的双向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固有趋势。
在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技术到人才的需求转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发展具有滞后性。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业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应用层建设,但技术也会产生迟滞,与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人员理念等产生诸多结构性张力。二是数字化转型需要。机关事务管理活动不能局限于数字技术的简单运用,应更重视干部的观念、素养和能力等人本层面,构建以人为核心,机关事务活动为纽带、数字技术为手段,促进人与数字技术之间互动与平衡的生态系统。
——从外包到内培:干部数字素养是机关事务数字化的必然要求。干部数字素养培育是新时代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机关事务数字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数字技术的全面外包化问题值得高度关注,这也是机关事务数字化建设中很多技术“研而不用”、平台“建而不维”、数据“存而不析”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外包到内培的人才内生需求愈发凸显,究其原因一是机关事务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涉密内容多,采取完全外包形式容易产生信息泄露等风险;二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才,但机关事务部门数字技术人才匮乏、引进困难。
框架构建
干部数字素养作为一种相对静态的内在素养和能力,其价值在于通过一定的治理主体、制度体系、治理客体等综合作用,将静态的能力诉诸动态的治理过程。笔者在借鉴国内外数字素养框架和内容的基础上,从系统思维出发,构建新时代机关事务干部数字素养框架模型,以感知力、执行力、决策力、创造力和发展力为基本面向,形成“一体五翼”的运行逻辑框架。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机关事务干部数字素养框架
其中,数字感知力作为数字素养的基础要素,指对数字信息的价值有敏锐认知和对数字技术应用秉持积极的态度偏好;数字执行力作为数字素养的具化要素,指机关事务干部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处理政务信息,熟练操作软件进行沟通以及高效开展系列数字协作;数字决策力作为数字素养的拓展要素,指运用理性思维,甄别信息真伪及可靠性,在数据筛选基础上,整合信息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呈现,从而服务于数字研判;数字创造力作为数字素养的升华要素,指在整合现有数字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内容、发现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发展力作为数字素养的保障要素,指既要重视机关事务数字化建设的安全保障问题,又要关注机关事务组织中的人员架构配置问题,形成外部安全保障和内部稳定结构。“五力”相互融通、渐次渗透,又与数字化转型要素共同作用,以叠加效应提升机关事务干部数字素养,进而推动新时代机关事务的数字化转型。
提升策略
推动数字理念更新,强化数字感知力。干部职工数字素养的基础是数字思维培养,即对数字机关事务的感知。一方面要促进干部数字思维的自我培养,运用数字工具自主学习。善于理性反思,根据机关数字化实际需要和执行工作反馈,并时刻保有数字安全和伦理意识,不断强化数字感知力。另一方面要大胆开展数字治理实践,夯实数字化应用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落实到把握互联网规律、驾驭数字化发展、保障网络安全上。
完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数字执行力。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又精通机关事务管理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主导力量。提升干部数字素养,首先要建立“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针对领导干部重点培养数字决策力和发展力;一般干部侧重数字执行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加强技能操作、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培训。其次,丰富干部数字素养培训内容,将数字化演进脉络、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历程和网络安全治理方法等理论知识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以典型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的形式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此外,重视数字人才的多渠道培养。与高校管理类、计算机类学院研讨,开展政策性研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构建政学合作体系。充分利用“网上党校”,整合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领域线上培训资源。举办数字技术应用培训和“智慧机关事务”讲座,传递最新理论动向、交流数字化管理经验。
推动数字基建升级,夯实数字决策力。数字筑基工程是提升干部数字素养基础性载体,亦是深化干部数字决策能力以保障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要素。一是要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防范数字风险。摸清技术服务外包底数,逐个确认、登记并更新服务外包单位及人员,做到人事对应。强化全流程安全监管,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采取授权访问、数据加密、数据脱敏等技术措施,完善全流程的网络数据安全、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纵向多层级互联互通、横向多业务数据同步的数据统筹管理平台,列好数据共享清单,对数据全流程使用作出明确规定。以“数正云”为依托,探索建立机关事务决策支持系统,科学研判机关事务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变量。三是构建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的激励机制。大胆使用善于运用、敢于创新信息化技术手段且成效显著的干部,树立典型,将相关成果纳入评价考核体系。按照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分配薪酬,向有突出贡献的数字骨干倾斜。
畅通数字互动渠道,激发数字创造力。推动跨部门沟通共享,以整体治理理念构建机关内部数字人才沟通交流机制,如建立跨部门的数字学习小组,开展层级系统学习周、专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动知识、信息等要素有效流通。促进跨领域学习交流,着眼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共性需求,依托机关事务研究机构,围绕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内外部智力资源,推进机关事务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优化数字人才结构,深耕数字发展力。推动机关事务人才结构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增量与提效并行。加快专业人才引进,编制机关事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梳理部门所需人才门类、岗位要求等,开放市场配置,按岗引才,破除唯职称论、唯学历论、唯奖项论等倾向,以综合能力和实际贡献作为招聘和使用人才的标准。推动跨部门人才共享,在顶层设计层面,健全人才跨部门流动的规范制度;在业务层面,破除本位主义,强化整体和全局意识。定期了解部门间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现状,推动数字人才在内部间流动与共享,优化机关内部数字人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数字素养。
作者:罗亮(南昌大学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李忆汝(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邱钰(江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