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典型案例>数字化转型>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数字化“零工客栈”助力解决“找活难”与“用工难”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 【字体:

日前,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总工会联合高新区人才集团打造的数字化“零工客栈”投入运营,这是郑州市首个由工会主导打造的政企社协同就业服务平台。据了解,“零工客栈”共有入驻企业700余家,就业人员1万余人,园区半径3公里内有4个社区近3万名居民,半径5公里内有近20万名大学生。

“饭碗是天大的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然而,因多方面原因,零工群体普遍面临就业信息不对称、权益保障不足等难题。此次,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总工会联合高新区人才集团打造的数字化“零工客栈”,通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对接和全链条保障,为灵活就业群体搭建了一座“暖心桥”。这一创新实践,既是工会组织深化服务职能的有益探索,又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精准破题,打通供需“堵点”。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灵活”,但痛点也常源于“零散”。传统模式下,用工方与求职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壁垒,导致“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找活难”并存。郑州高新区“零工客栈”的突破性在于,以“四维协同”运营模式整合资源——工会统筹协调、高新人才集团专业运营、产业园区定向推送、社区网格精准触达,构建起覆盖3公里范围的就业生态圈。试运营一个月内,平台注册企业130余家,注册人数3828人,有效访问量达3.9万人次。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平台对就业服务痛点的精准施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整合了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六大功能,既为劳动者“导航”,又为企业“输血”。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将服务对象从灵活就业群体延伸至中高端人才、应届毕业生等五类客户,并创新设计“就业服务积分制”,以积分兑换技能培训、职业认证等服务,形成“就业—提升—再就业”的良性循环。这种分层服务模式,让灵活就业从“短期接单”转向“长效发展”,为劳动者职业成长提供了阶梯。

全链条护航,筑牢权益“堤坝”。灵活就业群体的稳定性,离不开权益保障的托举。现实中,部分劳动者面临着政策知晓度低、技能提升渠道少、劳动纠纷调解难等现实困境。郑州“零工客栈”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工会维权服务职能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一方面,平台依托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手机充电、医疗急救等10余项暖心服务,让“驿站”成为劳动者的“歇脚地”“加油站”;另一方面,通过“云端客栈”小程序,劳动者可在线查询政策、参与培训、申请维权,实现就业服务“一键通达”。更关键的是,平台以工会三级账号管理体系为抓手,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构建“技能培训—就业对接—权益维护”闭环。这种全链条思维,既凸显了工会“娘家人”的定位,也让灵活就业更有安全感。

合力赋能,构建服务“同心圆”。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郑州“零工客栈”的探索表明,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多方协同、生态共建。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技术与人才优势,联动园区内700余家企业、周边20万大学生资源,打造政企社协同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这种生态化运营,跳出了传统就业服务的单向思维,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实现服务效能倍增。

就业是民生之本。郑州“零工客栈”是工会组织顺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创新服务载体的生动实践。这也启示我们:只有以劳动者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提升服务精度,以生态化凝聚服务合力,才能让灵活就业既保有“灵活度”,又增添“稳定感”。期待更多地方从这一案例中汲取经验,让就业服务的“暖心桥”联通更多劳动者的幸福之路。(王小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